返回
丝路资讯
粤港澳大湾区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更大力量
2022年2月21日

 

 

       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发展成为“一带一路”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的国际金融中心,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提供了新资金、新思路、新方向。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将该地区建成世界一流湾区,深入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协作水平提高。相关学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互补性强且各具特色,语言文化相通,拥有长期的合作经验,因此在各地政府的推动和协作下能有效提升整个地区的竞争力,激发 “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潜能。

 

赋能“一带一路”建设新方向

 

       区域竞争力强大,产业体系完备,拥有651家A股上市公司、108家中国500强民企、306位《2021胡润全球富豪榜》上榜富豪,被誉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土地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800万,被视为全球经济未来的第四个增长极。

 

       “粤港澳大湾区也是为了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而提出来的,后来大湾区多了更多的内涵,但唯一没有变的是,大湾区将会继续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大局。”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发展成为“一带一路”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的国际金融中心,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提供了新资金、新思路、新方向。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不久前,广东省东莞市交出了2021年“经济答卷”,GDP达10855.35亿元,突破万亿里程碑。随着这一数字的出炉,广东已拥有4座万亿GDP城市,均在粤港澳大湾区。

 

       业内学者表示,随着现代服务业全球化以及数字化转型加速,各界要重新审视“一带一路”投资合作思路,不能只满足于偏重交通能源、基础设施以及农业、制造业等硬领域的合作,还应加大对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等软领域的关注,改善合作结构、提升产出效益。而这恰恰就是粤港澳大湾区在赋能“一带一路”建设上的重要价值。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投资合作已经取得较大成就。大湾区对这些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规模及投资额在全国占比较大,出口产品整体档次较高,金融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等也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欢迎。

 

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平台

 

       40年前,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40年后,更大范围的粤港澳地区又将肩负起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全新历史使命。

 

       梁海明表示,三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各有优势,香港在对接国际金融和辐射海外华侨方面优势较强,是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国际化都市,澳门是中葡经贸合作平台,广东具有产能优势。具体而言,盘活大湾区经济,更利于香港便利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提供融资、金融、财会、担保和仲裁等专业、高端服务,以及作为全球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开发出更多人民币投资产品,进一步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尤其是推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化,以此巩固和发展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大都会的地位。澳门则主要服务葡萄牙语系国家,打造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经贸平台。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建设大湾区能有效承接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也能在改革的基础上“再改革”,在开放的经验上“再开放”,充当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平台。有学者表示,粤港澳三地面临一个国家下的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差异的格局。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必须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税制、金融、投资等制度改革创新,促进包括数据信息在内的各类资源要素顺畅、安全流动,以制度协同、基础设施联通,加速实现大湾区三地之间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市场一体化,把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发展优势激发出来。

 

       不言而喻,中国正面对新一轮国际分工与产业竞争,建设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实现“一带一路”高水平“双向”开放的基础。梁海明表示,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强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可以合作打造区域物流联盟,将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备等集于一身,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此外,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方面,要发挥香港、澳门的开放平台与示范作用,支持珠三角九市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行政干预,加强市场综合监管,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

 

来源:中国贸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