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丝路资讯
“一带一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效应
2023年8月14日

 

       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和时代进步要求,着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重大倡议。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从时间维度激活共同的历史记忆

 

  2000多年的丝绸之路所凝炼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激活了“丝绸之路”这一共同的历史记忆,核心目的是复兴“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在中亚地区提倡经济合作,力推上海合作组织建设,但一直面临挑战。后来,中国逐渐发现推进经济合作仅靠参与国际性组织的建设与合作是不够的,于是便想到了丝绸之路这个着力点。

 

  500多年的全球化消除海洋型全球化的负外部性。全球化的命运其实是与丝绸之路的兴衰分不开的。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非常辉煌。欧洲传教士盖群英在漫长的丝绸之路旅程中如此记述:“宽而深的车辙分分合合,犹如江面上的涡流。在这条路上,无数人走过了几千年,形成了一条永不止息的生命之流……”。1453年,奥斯曼帝国崛起,把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桥梁切断了(史称“奥斯曼之墙”),欧洲人被迫走向海洋,从而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世界进入以西方为中心、以海洋为主导的时代,开创了海洋型全球化。自从古代丝绸之路被切断后,许多国家都曾试图恢复这条通道。然而,重建古代丝绸之路是百年梦想。欧亚大陆内陆国家的物流成本非常高,与海上物流相比没有竞争力,而且产业链大都沿海布局,内陆地区逐渐走向落后。因此,不打通丝绸之路,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就难以消除。

 

  50多年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意义,归根到底是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从东方到西方,中亚地区只是过道,古代丝绸之路没有帮助沿线国家实现共同富裕。“一带一路”要消除这种贫富的差距,真正将沿线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形成命运共同体。欧洲人所创造的话语体系的逻辑是“东方(现代)文明来源于西方”。实际上恰恰相反,西方文明中很多成分都来自东方。我们提倡“一带一路”、努力复兴丝绸之路的目的之一就是告别西方中心论,让世界还原到本身应有的多元状态。“一带一路”是21世纪的跨洲际合作倡议,不只是打通历史上中断的丝绸之路,更是借助丝绸之路的历史概念,开创新型全球化。

 

  10年新时代的实践。新时代十年也是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十年,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取得新突破,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随着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认识更加深入、战略更加成熟,中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外部挑战,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生动体现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秉持大国责任和担当,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一带一路”从空间维度重构全新的世界版图

 

  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陆海联通从愿景到行动。金融危机以后,西方消费能力不足,购买不了那么多中国制造的商品,中国出现了一定的产能过剩,产品卖不出去,这证明只盯着发达国家的市场是不够的。世界经济的循环也从传统的“中心—外围”式的单一循环,越来越变为以中国为枢纽点的“双环流”体系,其中一个环流位于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另一个环流存在于中国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之间。通过建立新的产业链环流,形成“双环流”来对冲发达市场的风险,这是“一带一路”最早的思想原型。17世纪前的欧亚大陆时代,马、骆驼和帆船是人类主要交通工具。到了18世纪的海权时代,蒸汽机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19、20世纪以后,迎来了铁路时代、飞机时代。如今,人类迈入陆海联通、万物互联时代。高铁成为21世纪具有代表性的交通工具。中国已经在引领人类新型的工业化、城镇化,实现世界的互联互通和联动发展,这就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精髓。

 

  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网络。“一带一路”空间重点走向可以用“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来概括。“六廊”就是六大经济走廊,“六路”就是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路、信息高速路;“多国”就是培育若干支点国家,“多港”就是建设若干支点港口。“一带一路”具体走向分为陆上三条线,海上两条路,五个方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第一个方向是通过中亚、俄罗斯到波罗的海,第二个方向是通过西亚、波斯湾到地中海,第三个方向是通过中巴经济走廊到印度洋;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以及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它是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网络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合作平台,所以它也在空间上拓展。“一带一路”是天上、地上、海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超越了原来的“有形世界”,连接了“有形”和“无形”,拓展了我们对世界观的认识。

 

  推动中国重新建构世界经济地理版图。从空间角度来讲,“一带一路”很大程度上帮助那些内陆国家寻找出海口,实现陆海联通,比如欧洲有“三河”(易北河、多瑙河、奥得河)通“三海”(北海、黑海、波罗的海)的千年梦想。“一带一路”激活了这一梦想,助推欧洲互联互通,形成中欧陆海快线、三海港区等大项目。“一带一路”还通过发挥规模效应,建立大市场。地理上欧洲版图最后越分越细,“一带一路”提出以后,能够把小国连在一起,尤其把内陆和海洋连在一起,实现陆海联通。这是“一带一路”受欢迎的重要原因。把中国现在的产能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经验和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使中国机遇变成世界机遇,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一带一路”超越近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创造没有霸权的时代,开创东西和谐、南北包容的未来。

 

  “一带一路”从自身维度弥补历史与现实短板

 

  中国改革开放升级版的国际合作平台。近代以来,美西方逻辑越来越不能自洽。中国“睁眼看世界”,以前看的是发达世界,“一带一路”让中国彻底走出近代视野,开启引领未来的道路。为什么“一带一路”能够在世界上引起这么大反响?因为它解决了世界日益增长的国际公共产品需求与落后的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将有力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升沿海开放水平,深化内陆和沿边开放,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效应。投资基础设施,短期可创造就业、增加需求,长期来说也能促进经济增长。发达国家基础设施老旧,仍有投资机会,而真正好的投资机会在发展中国家。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所需资金约8000亿美元,非洲国家约需5000亿美元,全世界总需求约2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每增加1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将增加0.7美元的进口。全球基础设施投资还将增加发达国家的出口,为其创造结构性改革空间。中欧班列打通了陆海大通道,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便利化水平,助力地方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使重庆、河南等内陆省份从山区、从中原走向全球。

 

  全球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近年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对西方模式日益失望乃至绝望,对中国模式越来越感兴趣,高度赞赏中国脱贫致富、快速发展的做法与经验。过去,中国对外援助不附加政治条件,减少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的援助依赖。现在,中国投资模式又区别于西方模式,正在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短板。像乌兹别克斯坦这样的双重内陆国家,发展相对滞后,按现有市场条件很难获得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但获得了中国的融资支持,彰显“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中国模式魅力。而在印尼雅万高铁投标中,中方之所以能击败日方而胜出,就在于中方绕开了印尼政府担保的前提,背后凸显了“一带一路”资金融通的有力支持。中国模式同样正在非洲大显身手,非洲的第一条中国标准跨国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从设计、施工到运营全都采用中国模式。因此,“一带一路”是人类发展的伟大事业、全球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应对全球本土化或全球区域化抑或全球板块化的新型全球化(发展型全球化、包容性全球化),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一带一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历史和现实的三大短板:第一大短板是原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没有实现互联互通的短板;第二大短板是补世界经济短板,尤其是实体经济的短板;第三大短板是补全球化短板,打造包容性全球化。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