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丝路资讯
陈慧荣:培养跨文化型创新创业人才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2022年3月4日

 

       截至2021年12月,中国已与145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自2013年至2021年9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累计达10.4万亿美元,“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9年来,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深刻阐明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新形势,对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部署、提出明确要求。

 

       “一带一路”倡议植根于历史厚土,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一带一路”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也是沿线国家的合作之路、希望之路、共赢之路。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经贸合作的“硬”支撑和文化交流的“软”助力共同推动,这就需要一大批具有开阔国际视野、具备跨文化能力,能够处理复杂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跨文化型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能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要素禀赋不同,跨文化型创新创业人才能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推进互联互通,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创造更多需求,培育合作新增长点,塑造新结合点,实现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技术精准对接,推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具体来说,跨文化型创新创业人才需要具备以下维度的素质:一是知识维度,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要持续积累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专业知识、风险投资知识,以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等;二是技能维度,具备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化中探索合作机会的能力,以及经营管理的能力;三是态度维度,认同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创新创业,具有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创新创业的意志;四是意识维度,能够批判性地了解、认识和适应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创新创业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开放和包容地面对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这四个维度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动态发展过程。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如何更好发挥高等教育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撑作用,同时促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大时代课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如何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推进优质教育和创新资源的联动共享,培养跨文化型创新创业人才,实现“以创促就”目标,是其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点,更是响应党和国家“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要战略部署和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重要抓手。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促进发展、合作、共赢的重要载体;是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创新创业要素跨越国界流动的合作体系;是激发城市发展活力,促进城市科学、可持续、包容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构建了广泛的朋友圈,这为我国高校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现实基础,也扩展和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短期创业培训或速成教育,而是着眼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跨文化能力的教育,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当前,我国面临创新创业型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参与主体少,社会力量尚未被充分开发和高效利用;高校全员参与、内外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健全;创新创业型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不完善,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中没有充分融入创新创业和跨文化的教学内容;未能统筹规划创新创业型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在小学、初中、高中、本科等各个阶段的教育。

 

       培养跨文化型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一是政府要将“一带一路”倡议下培养跨文化型创新创业人才放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个体全面发展的综合维度中,为培养跨文化型创新创业人才注入中国精神和世界眼光;二是高校、地方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要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打造育人高地,形成内部整合、外部联动的良好局面,通过多主体联合培养模式提升培养效能和培养质量;三是高校要将“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育人理念贯穿于深化高校综合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核心任务之中,围绕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特质,将跨文化相关的知识、技能、开放态度和批判意识融入课程体系和教育内容,切实承担起培养跨文化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四是要打通大中小学的学段壁垒,通过全面构建和实施一体化的跨文化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共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古丝路起点的陕西依托自身区位、人文、科教等优势,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中欧班列(西安)、西安国际航空枢纽、“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上合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丝绸之路考古和文物保护交流合作等已成为新时代陕西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名片,陕西“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作用持续增强。同时,陕西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较多,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为培养跨文化型创新创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陕西成为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参与国际循环的关键节点,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汇聚地,深度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新形势下,陕西高校要把握好“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发挥独特优势,探索构建培养跨文化型创新创业人才模式,积极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批判性思维、创新创业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家国天下情怀的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让这一东方倡议更多造福各国人民。

 

来源:西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