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丝路资讯
太和智库学者: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进一步推动人文交流
2023年7月4日

 

       2023年7月3日,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新篇章暨第七届太和文明论坛人文交流分论坛在福建泉州举行。与会嘉宾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下如何提升中国文化自信与国际话语力、“互联网+”时代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与二轨外交新篇章、“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教育合作与文化产业合作等议题进行交流探讨。

 

       太和智库首席文化学者,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顾伯平先生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快速提升国际话语能力与文化自信的良好契机,应更加重视中外文化的比较研究,不断创新与充实对外传播的形式与内容,加强国家政府、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的交流。如此,中国才能同美西方进行对等的话语传播,进而扭转美西方单方面对中国施加舆论影响的被动局面。在文化自信方面,中国一方面要加强对内宣导,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推动人文交流。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Siddharth Chatterjee)先生表示,跨文化对话是铸就有效合作与维护和平的关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深化互联互通、促进跨文化对话为目标,激发出全新潜力。“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沿线国家政府间沟通频繁,学术界、社会大众、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等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互联网时代为各国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加多元便捷的平台与途径,联合国驻华系统愿对有关各方依托互联网加强跨文化对话提供支持与助力。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会长翁诗杰先生表示,为化解海外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读与曲解,中国不仅要补英译论述不足的短板,还要从底层逻辑着手,有效弥合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要更好地通过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智库、媒体及民间团体,以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分享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亮点信息。在海外拓展的中国企业亦应与当地社会加强互动交融,塑造有关国家和地区民众的对华正向观感。令人鼓舞的是,中国的美食、电视剧已走出国门,受到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通民众的广泛欢迎。未来,中国可以通俗文化为切入点,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文化交流。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前常务副所长丁一凡先生表示,近日法国国内爆发骚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法国经济长期陷于停滞,如何关照国内各族群利益成为一个棘手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法国国内的文明冲突。反观泉州,之所以能在历史上包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不同文明,正是因为其是一座极为繁荣的商业城市。不难看出,一国社会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度与该国经济的发展情况直接相关。“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加强跨文明对话,有助于从根本上化解文明冲突。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Asia Narratives主席艾那·唐根(Einar Tangen)先生表示,建立信任对于个人、商业和国际关系至关重要。当前,国际社会中的信任赤字导致人与人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分歧裂痕不断加大。中国可以通过全面推动民间交流,弥合这一不断扩大的信任鸿沟。文化交流是建立信任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其必须是有意义、有深度的。唯有让不同国家的民众亲身感受对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情感,不断完善对彼此的认知,信任才会重建。借助民间交流,中国可以向其他国家的民众展现中国民众的诚挚以及中国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功故事,从而化解外界对中国的猜疑。

 

       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总编室主任、电影台台长黄海波先生表示,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要注重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倾力打造“中国好内容”。不论是老一辈人听美英电台学英语,还是年轻一辈人看着动漫学日语,首先都是被内容所吸引。倘若能让外国观众先对“中国好内容”感兴趣、产生好感,然后学中文、来中国,达成的传播效果将大幅提升。二是要抢在第一时间发出对国际事件的报道解读,让广大国际受众养成每逢大事看华语媒体的习惯。三是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新科技、新玩法刷新中国的存在感。中国对外传播应如泉水滋润山林般宁静而致远,从世界被动接受中国的推荐,逐步发展到世界主动需要“中国好内容”。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