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丝路资讯
从“一带一路”看如何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2024年3月22日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其中明确要求“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把握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必然趋势,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进程中,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文明总是在互学互鉴中不断前进


       回顾历史,文明总是在互学互鉴中不断前进。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无论是古代的黄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还是现代众多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国家和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风俗,孕育了璀璨多姿的人类文明,正是在多元文明包容共存、携手并进的历程中,人类历史才得以不断向前推进。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是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繁荣与发展。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打通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渠道。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如今,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更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

 

       从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算起,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持续了近5个世纪。“西方中心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历史叙述模式,一度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在多元的世界文明体系下,西方文明始终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而占人类多数的其他国家始终没有在世界文明中得到应有的地位,取得话语权。


       而近几十年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重要变化,非西方力量快速增长,在世界格局特别是经济格局中,西方国家占比已小于50%,其他国家想要改变目前不合理的规则,摆脱“西方中心论”,文明间不平等的关系正亟待扭转。共建“一带一路”正是改变文明间的不平等状态、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一次有益实践。


“一带一路”为文明互鉴开辟了道路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经过10余年的发展,这项倡议获得了世界上众多国家的响应,也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一,“一带一路”改变了世界市场的不平衡,也为改变世界文明体系的不平等开辟了道路。传统的世界市场格局主要表现为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连接,或者是发达经济体对发展中经济体的单向转移,这对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来说,本质上是一种结构上的不平衡。


       当西方文明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时,他们不了解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也并不会向发展中国家倾斜任何资源。这就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产业链以及文明表达上,都被西方文明所压制。“一带一路”倡议则为改变这种不平等提供了根本路径。


       回想“一带一路”倡议最初提出之时,国际舆论对其知之不多,甚至存在不少误读。但事实证明,“一带一路”既不是“免费午餐式”的政府援助项目,也不是所谓“新版马歇尔计划”,它是中国政府倡导的、以市场经济方式运行的、以企业为经营主体的新型国际公共产品。


       10余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在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等广大空间展开,受到了150多个国家的欢迎和参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一带一路”,它们的文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比如,中巴经济走廊让巴基斯坦不再是个严重缺电、晚上一片黑的国家,有了电才有工业化,也才能有现代文明;再比如,很多人以为中东地区只出石油,但当他们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之后,中东地区开始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迅速走上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道路;还比如,在东非铁路的修建、运营过程中,肯尼亚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不仅学到了技术,也了解了协作的精神,了解了文明之间要互相包容和理解。本来它们是战乱比较严重的区域,但现在也逐渐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所以说,“一带一路”为文明互鉴开辟了道路,同时发展中国家文明中具有的优势也慢慢展开。这种优势是追求平等、合作、互利,与西方文明对殖民地国家采取强权、霸凌手段有根本区别。


       其二,“一带一路”不仅仅为文明互鉴提供了物质基础,它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也就是“民心相通”。“一带一路”涵盖150多个国家,它们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风俗习惯,之所以能达成合作,是人民之间的互相交流、彼此包容。我们所到之处,当地的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一带一路”带来的好处。中老铁路把老挝从一个内陆国家变成四通八达的国家,东南亚人民和中国西南地区的人民可以十分通畅地往来,为文明互鉴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再如印尼的雅万高铁,刚开始的时候,沿线的当地居民都不相信高铁的便捷,不愿意动迁。当中印尼联合铁路公司让当地居民代表亲身感受高铁的便捷之后,他们积极配合动迁,加快了修建进度。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一定要有人民的往来,只有民心相通,文明的交流与繁荣才有坚实的基础。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打造开放、透明、多元、规范、高质量的广义“一带一路”,它突破了各国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差异,实现了文明交融、文化互补、人心互通。


       另外,“一带一路”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原创理念和战略构想,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不同的人类文明平等交流、互相借鉴,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为不同民族、不同历史的人民的往来提供了便利,中国的人民去“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工作,“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人民来中国学习技术和文化,形成了大范围世界文明的交流。最近几年,笔者在哈萨克斯坦、希腊等地调研时,总是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互相信任,这都是文明互鉴带来的。


       西方曾有一句诗: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它们从不相遇。然而,现在它们不仅相遇了,而且结合得很好,创造了文明空间,也探索出了新的发展路径。“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21世纪的世界提供的物质与精神的公共产品,是古老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的新的历史贡献。


从两个方面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当前,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一是坚定文化自信,这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前提。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昂扬自信、大气开放的姿态,尊重文明差异,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这是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推动文明互鉴的前提。只有坚定文化自信,面对西方一些国家的文化霸权时才敢于亮剑、敢于斗争。


       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一带一路”就是最好的中国故事。一个个项目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整个过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接下来,我们提出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这共建的过程,就是在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的故事、讲好中国和世界相互成就的故事。


       二是秉持开放包容,这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根本遵循。“有容乃大”“兼容并蓄”,这是中国文化形成过程的主要特征,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就体现为“开放、包容”。中国倡导“一带一路”,不等于中国一家单干,更不是排挤其他大国或制度、价值观不同的国家。某些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有偏见或成见,这并不奇怪,因为它们的殖民扩张史就是一部对非西方文明加以压制甚至绞杀的历史,进而以此来推断“一带一路”。在21世纪的今天,这些西方人士应走近“一带一路”,走进中国,才能了解和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包罗万象。

 

       近年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各种论坛,比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等,它们的举办进一步凝聚了国际共识,规划了合作蓝图,把这条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铺得更宽更远。再比如,“中国学”正发展成为一门显学,以前“中国学”“汉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剑桥、哈佛等学术殿堂,如今之所以能扩展到全世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带一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深得民心,他们开始独立研究中国。我们要进一步秉持开放交流的状态,与共建国家继续举办学术论坛,加强与世界各国汉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各国民间交流和地方往来。


       简言之,“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国历代志士仁人的最高价值追求。“一带一路”是以人类命运为己任的当代中国的责任体现和价值追求。我们要通过“一带一路”的推进,把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到实处,使之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共同发展、共同安全、共同治理的实践平台,使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内涵在“一带一路”项目上得到物质体现和社会体验,进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执笔人:黄仁伟,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