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商会新闻
新华社特写:忙碌的翻译们
2018年3月16日

 

 

       从事翻译相关工作30年的姜开君也发觉,近来工作强度明显增大,而且带有“高水平、密集、跨界”的特点。

 

曹真在约3平方米的同传室内工作。(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西安3月16日电(记者张斌)对于即将大学毕业的刘俊望来说,大学最难忘的莫过于繁忙的翻译生活。“最近两年参与的尤其多,仅去年就参加了四场大型活动。”刘俊望说,这些活动涉及经贸合作、体育赛事、文化交流等各个门类。

 

       22岁的刘俊望是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翻院学生,获得过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因为专业能力强,加上思维敏捷,每当需要抽调学生参与重要的翻译活动时,刘俊望总是老师最先想到的那个人。

 

       位于中国西北内陆的西安外国语大学是一所专门从事外语人才培养的专业院校。“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为适应日益紧缺的相关语言人才,学校又相继开设了波兰语、哈萨克语、乌克兰语和马来语等专业。而这些语言专业的学生也和刘俊望一样,成为各种大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翻译。

 

       从事翻译相关工作30年的姜开君也发觉,近来工作强度明显增大,而且带有“高水平、密集、跨界”的特点。

 

       现年60岁的姜开君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目前是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的翻译顾问。

 

       经过两年的发展,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目前拥有75个国家共103个国家级商协会会员,是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

 

       “会议规格提升、来访使团频繁、涉及领域众多,办公室经常可以同时听到几位同事用英语、俄语、哈萨克语和对方沟通会议细节。”姜开君说,比如,去年9月举办的第二届丝绸之路工商领导人(西安)峰会,当时就有“一带一路”沿线70余个国家的600余位嘉宾前来,“忙得不可开交”,“有时候还要半夜起来准备材料”。

 

       边雪雪是该商会的副秘书长,由她负责的翻译团队目前有9个人。她说,2017年团队翻译的场次达到360场,“算下来几乎每天一场”,文字翻译量超过30万字,是以前工作量的好几倍。

 

 2017年边雪雪(左三)参加吉尔吉斯斯坦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发展论坛。(受访者供图)

 

       “‘一带一路’倡议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到中国来,到西安来。”工作地点位于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大唐西市的边雪雪感触颇深,“比如,今年赶在过年前,阿塞拜疆经济部部长就带着官员和商人到访西安,寻求合作。”

 

       边雪雪所说的是今年2月7日在西安举办的“跨里海东西贸易运输走廊”推介会。会议上,阿塞拜疆经济部部长穆斯塔法耶夫表达了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赞同。

 

       34岁的曹真是边雪雪团队的骨干,主要从事俄语翻译,因为到访和出访的国家增多,她日常需要准备的内容也日益增多。“我已经开始提前准备接下来要参加的外贸活动了,可以预见,今年肯定比去年还要忙。”曹真说。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