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丝路资讯
《民心相通的中国实践》新书发布 专家建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2024年3月19日

 

       央广网北京3月19日消息(记者吕红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在人工智能、6G、新能源等诸多科技领域,当前各国都在奋力突破共性难题。“一带一路”作为促进国际合作与和平发展的重要平台,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19日发布的《民心相通的中国实践》一书提出了建议。总台经济之声记者专访了本书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

  
       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6G、新能源……面对这些科技前沿,个别国家在研发中“拉小群”“搞小圈子”,甚至“建墙筑垒”,自我封闭。对科技创新来说,这当然不是好事儿。那么,各国应该秉持怎样的合作态度?“一带一路”在这样的前沿技术领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对于这些问题,《民心相通的中国实践》一书提出,当前,新技术革命呈现“一体多翼”的结构,以人工智能与新一代无线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与智能化革新是主要技术纽带。在这方面,中国不光一些技术接近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拥有强大的市场和应用能力,如果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独门绝活”,将有力推动全球科技创新。

 

       王义桅教授以6G为例说:“我觉得6G首先技术标准不可能是一两家垄断的。第二,它一定是开放的。第三个它要有场景应用,脱离群众的东西是没有用的。所以搞这种高科技的研发,也不可能靠中国一家,我们可能要多跟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去搞创新。有很多国家是‘一招鲜吃遍天’,总体当然没法跟中国竞争,但有一些领域绝对是有‘独门绝活’的。”

 

       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去年11月,“一带一路”大学科技合作联盟在重庆成立,为促进全球大学间分享信息、知识与资源,加强科研合作的互联互通增动力、添活力。在王义桅看来,人才合作对全球科技创新有重要意义。

 

       王义桅表示:“我们现在强调主动对外开放,包括(推出)免签政策,我觉得这不仅是在消费旅游层面上。将来我们要在全世界80亿人中用人才,而不是在14亿中国人里面用人才。因为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人才,人才是有创造力的,所以民心相通不仅是双向的,当然也是为了整个世界服务的。”

 

       全球科技创新和各国民心相通有什么关系?王义桅认为,无论是技术研发合作还是市场应用合作,都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而民心相通可以夯实各国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社会根基,拓展合作空间,再造合作底层逻辑。

 

       王义桅说:“因为科技创新不光是高新技术,‘一带一路’还涉及我们形成的规则能不能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认可。只有有规则,才能够更多回报利润,更多地投入创新。经济合作是要建立在一定的体制机制基础上的,所以民心相通实际上就是要再造这样一个底层逻辑。”

 

来源:央广网